塔亭卷——攸县春塘胜概坊
2013-12-31 11:25:4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风物 | 编辑:颜洪 | 作者:谭特立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9391

  “春塘胜概”坊,址在今莲塘坳镇春塘村。春塘得名始于明孝宗弘治年间,至今约500余年。原系攸县东门陈氏第九代孙陈得山,于弘治年间任四川纂江县令回归后定居地。因宅前有塘半亩,以“生生不已”之意,取名“春塘”。陈得山在住楼前建牌坊,面对春塘,有山有水,高树重荫,塘水澄莹,游鱼穿梭,鸦乌时鸣,而楼中人有古书数千卷,与古琴、古剑、古砚相伴,休闲过日而号为“乾坤佳处”。陈得山与茶陵李东阳交往甚密,于是由大学士李东阳题额于坊上。坊两边嵌对联:“山列屋头,一座自然图画;风行水面,满池不琢文章。”左右两边对联是:“层楼壮观瞻,半壁河山收眼底;门下多俊彦,一脉道统有心传。”面对如此山水,李东阳又挥笔题写“溪山第一”匾额,刻碑留于楼中。直至如今,五百多年来春塘陈家发展到200多户,都是陈得山后裔,而“乾坤佳处”牌坊古迹依然。牌坊高约10米,宽为12米,中为拱门。拱门上端第二层中横嵌石刻“乾坤佳处”匾额,左右两厢为飞檐翘角,中为镂空菱状花纹。第三层飞檐翘角,当中亦为镂空菱形花纹。第三层顶端左右竖立飞鱼,中间为宝鼎葫芦,内插福、禄、寿3箭头。在牌坊的背面,与正面“乾坤佳处”相对的是石刻“春塘胜概”横额。中间对联为“居仁由义,方是实践功夫;用行舍藏,须知出处大节”,左右两边对联为“醴泉无源,芝草无根,人贵自立;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民生在勤”,足见祖先对后代用心良苦的教育。

  春塘陈家,自明至清人才辈出,清乾隆年间出了翰林院检讨陈梦元,因此“乾坤佳处”牌坊上悬一块“翰林第”匾额。陈梦元,字涵一,又字体斋,春塘人。清乾隆甲戌(1751)科进士,曾任翰林院检讨,武英殿纂修,三通馆纂修,《四库全书》分校。自幼好学深思,居官十载,政暇之余,专心学术。据陈梦元清乾隆丁亥(1767)七月望日所撰《春塘记》载:“宅前后高树重荫,墙周百余丈,内有楼,楼中有屋,积古书数千卷,古琴一,剑一,砚一,传守百数十年,俱毁于明季兵乱,楼独杰特得存。宅内有井可汲,有园可种。园今悉为屋矣,以子姓萃居,无隙地。门砌砖石为坊,坊上镌‘春塘胜概’四字,茶陵李文正书,字圆健如新……昔公创辟此地维艰,而后昆保护遵守之,实为庆幸也。”牌坊历今五百余年,风雨剥蚀,仍巍然挺立。拱门下的青石板地方,被人践踏得高低不平,拱门墙脚的青石圆靠背,其中图案也模糊不清,但文化风韵依旧,让人叹为观止。

  春塘的名声以文化内涵而远扬。民国初期,攸县废除明清时期5乡之名,仍保留30都的建制,以春塘为中心的春江镇,辖景、星、云3都。民国十九年(1930)废镇设区,改都为乡,春江镇为第二区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),春塘地区改称云蒸乡;民国三十六年(1947),云蒸乡与云桥乡合并,仍称春江乡,乡政府住址仍设春塘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0年,春塘称春塘乡。春塘陈氏聚居地现在已成为小集镇,纵横街道4条,主街道200多米长,400多住户。有春塘到巨田、盘联、乔下3条公路交通线汇集。原春塘地域现已形成春塘、春风、春龙、春联、春洲5个村。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、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谭冬生就是春塘楼形坳人。在春塘到巨田公路线上竖立一道“和谐门”牌坊,也是春塘风景线之一。

  作者: 谭特立

 

责编:颜洪

来源:攸县风物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